1. <th id="pxudc"></th>

        1. 首頁 > 新聞爆料 > 正文

          小康之后更需進取

          文章來源:
          字體:
          發布時間:2021-07-13 09:19:29

                  我們在發展新型的能源電力系統中,在推進電力、燃氣、供熱等涉及公共事業的改革中,一直存在一個困惑,是遷就老百姓現實的既得利益,還是從他們長遠的、根本的利益出發,在技術和社會進步的基點上,來尋求可持續的解決辦法。

          當年,朱镕基總理和政治局常委們以極大的政治魄力推進了價格體制改革,中國經濟才有了此后巨大的發展動能。但由于涉及民生的公用事業價格在維持穩定的考量下徘徊不前。但今天這些問題正在成為能源革命主要的制約因素。

          能源價格的交叉補貼嚴重扭曲了供需關系,以維護社會穩定和公平為理由,卻造成更多的安全隱患和社會的不公平。很多新的技術、新的管理、新的理念都無法推進,給整個社會進步構成了巨大阻力。

          先舉一個例子,中國絕大多數的城市燃氣是靠提高工商業天然氣價格,來彌補向居民低價供氣造成的虧損,這種模式導致了諸多的問題和矛盾。首先就是燃氣公司的安全投入不足,帶來長期的安全隱患,也擠壓了技術進步的空間。

          2020年,根據不完全統計,全國發生城市燃氣事故615起,死亡92人,560人受傷。而同期日本的事故是12起,死亡3人,事故死亡中還包括一例一氧化碳中毒案例。事實上,可以防止燃氣泄漏事故的管道燃氣自閉閥、不銹鋼波紋管等安全配套產品早已有之,特別是智能燃氣表一類的新型智能設備可以更進一步地保障用氣安全。但是,倒掛的城市燃氣價格讓這些新型的安全設備難以普及。智能燃氣系統可以準確判斷燃氣管網的運行狀態、安全隱患和問題節點,一旦出現泄漏可以自動鎖閉,并準確判斷故障位置,讓人們及時找到問題并及時解決問題恢復供氣。城市燃氣行業倡導“以人為本,尊重生命”的理念,而真正尊重生命的技術卻因為不科學的價格機制而可望不可即。

          這種交叉補貼機制帶來的問題已經使大量中小城市、工業不發達地區的城市燃氣公司難以生存,很多燃氣公司是走在鋼絲上得過且過。一邊是政府價格不顧成本的管控,以維持短期政績的“好看”;一邊是隱患重重不斷透支安全,火山隨時都會爆發。出來安全事故抓幾個人平民憤,但問題始終沒有從機制上找到解決的辦法。隨著城市燃氣管網長期投資式的經營,供氣安全方面的壓力會越來越積重難返。

          居民用氣不收取規定的月費,似乎是可以減輕老百姓的負擔,可是這些燃氣安全設備都是有壽命限制的,像是一些安全閥門、燃氣表、管道接口等一般的壽命只有十年,你要不要十年都需要更新,否則就保障不了安全,這是全市使用燃氣的基本安全規范。

          要保證按期更換這些到壽命的配件就必須收取固定費用,這不是你親民不親民,保護不保護消費者利益就能夠回避的。居民供氣價格長期倒掛,燃氣企業從哪里支出這些錢?你房子住不住都要繳納物業費,怎么到了維護人民群眾生命安全的問題上就講不通了?對這些問題充耳不聞就能夠證明你代表老百姓的根本利益了嗎?

          一些媒體和專家,站在維護消費者利益的制高點上,卻不知不覺危害了消費者的安全和長遠的利益。安裝一套可以自動切斷的供氣閥門不過幾百元,按規范可以使用十年,分攤到每個月僅幾塊錢。你如果用壟斷的帽子壓燃氣公司,他們當然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只能袖手旁觀。一旦發生安全事故就可能讓燃氣用戶傾家蕩產,而這些事故往往還是老百姓自己缺乏經驗,沒有相關知識或沒有嚴格遵守安全規范造成的后果。 

          另一個例子是在發展新型電力系統中,很多地方都希望發展清潔的屋頂光伏發電,并以此進一步拓展新型電氣化社會,用清潔電能滿足各種能源需求,實現社會的無碳化發展。需求是可以創造的,現在很多歐洲國家就是在創造這些新需求中實現能源的大轉型。但是我們電力系統的交叉補貼卻成為了能源轉型的“攔路虎”。本是為促進發展的政策,卻制約了發展。比如在河北地區,配電網由于變壓器容量的限制,只能接入15%的分布式光伏發電。

          河北南網居民用電是0.52元/千瓦時,標桿電價0.4234元/千瓦時,價差只有0.0966元。國家發改委價格主管部門反復測算核定的電價差是0.1809元,也就是說平均每度電的成本在0.6元左右,居民用電的8分多錢差價還需要電網來補齊。電網在居民電價無法盈利的情況下,是不可能繼續大規模來投資建設配電網及各種配套設施,配電網的容量就被限制在本地能夠承受的補貼范圍之內。大家只能眼巴巴地等著補貼,卻舍棄了獲得更大利益的機會。

          如果不要這8分錢的補貼,電網就沒有了補貼的包袱,就可以更加積極地利用這些清潔能源,用戶就會有更大的自主空間。其實現在光伏發電的成本非常低,系統造價連帶施工成本,已經降到2500-3000元/千瓦以下。如果分布式光伏發電安裝在老百姓自己的屋頂,沒有租地成本,每度電可以降至0.3元左右。在這樣低的電價下,老百姓可以組織起來做很多的事情,比如發展電動拖拉機、電動農機、電力灌溉等,或者連同綠證一起賣給電力用戶。

          電動拖拉機的制造比柴油拖拉機要簡單得多,使用成本也低得多,可靠性和可維修性都更好,F在市場上不僅出現了電動拖拉機,而且還有換電式拖拉機和無人駕駛拖拉機,這些技術都可以和光伏發電技術耦合在一起,構筑新型電力系統。

          投資建設了一個配電網,使用的越多,分攤的成本就越低,用戶的用電費用就可能越低,這本應成為一個經濟規律。鼓勵用戶發展電能替代,積極利用可再生能源,通過規模效益更多地使用清潔電力,實現能源結構的轉型,有效控制二氧化碳排放。但是,因為你有了交叉補貼,就要控制補貼的規模,就不能讓用戶去大量使用這些補貼電,用戶就不能大規模使用清潔能源,最后就是惡性循環。

          補貼限制了人們的想象空間,遏制了創新能力,制約了開展空間。因為需要補貼,電網公司先想到的是自己手里還有多少錢補,還能補貼多少度電,沒有錢補就不能任其擴大規模,這就形成了一個死結。

          其實,算一算老百姓能夠通過補貼獲得的好處,從中分享的利益是非常有限的。北京補貼的居民電價是0.4883元/千瓦時,第一檔每年2880千瓦時,80%的人口在這一檔中,年平均電費支出1406.3元,就算是你把每月補貼電量都用了,也只是117.2元,若再刨去價差,實際上就省了13.1元。河北南網保定地區上網電價0.364元/千瓦時,戶用分布式光伏再補貼3分錢,到0.394元。保定靠近北京這么近,如果不要那些杯水車薪的補貼,大家將這些綠電加上綠證賣給北京的用戶會不會收益更好?每每想起意見領袖們為了我們這十幾元錢在電視機鏡頭前,爭得面紅耳赤,可是他們為我們爭的到底是芝麻還是西瓜?

          在意見領袖的奮力抗爭下,政府部門誰都不愿意捅這個馬蜂窩,在這些公共事業領域的市場化價格機制改革被一次次擱置。我們今天已經進入小康社會了,人均收入平均水平已經達到32189元,比2010年增加53%。我們是不是仍要沿用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價格機制和思維邏輯來應對我們的未來?

          2020年中國天然氣實際消費量約3172億立方米,其中約15%是居民用氣,約475.8億立方米。按1.4億戶計算,每戶平均消費340立方米,這其中包括采暖用戶。按每個家庭2.67人計算,人均天然氣消費127.34立方米。北京階梯氣價第一檔每戶年用氣340立方米,覆蓋80%人口,平均每戶天然氣支出894.2元,人均334.9元,是家庭平均支出的1.04%。而北京的人均收入已經達到69434元,遠超過了全國人均水平一倍。北京是有不少低收入的人,政府可以針對低收入的老百姓進行“精準補貼”,這比平均主義的大水漫灌式的補貼效果好得多。多數人有限的價格提升可以促進北京使用更多的清潔能源。大量的清潔電力替代,不僅減少空氣污染,還會降低老百姓的綜合公共支出,讓大家的生活更有品質。

          提升天然氣安全應推進兩部制氣價,為管網運行留下合理的安全和運維成本,保障管網的安全投入和智能化升級,這是國際上普遍使用的方式,可以合理分攤安全投入和支出成本。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一個安全可靠的能源系統將比一個廉價不安全的系統更加重要。一個可以確保安全的供氣系統對于老百姓私人的財產是最好的保護,因為一旦發生大的事故很可能讓老百姓幾年甚至幾十年的積蓄化為烏有。

          中國的公共事業的服務和安全水平,都應該隨著我們的小康社會的建設水漲船高,而不應該為了享受一點不合理的價差放棄更大的利益。我們要建立新技術能夠得到推廣和普遍應用的社會機制,讓我們在技術進步中獲得有價值的滿足感。本文已獲授權,作者:中國能源網首席研究員 韓曉平